冬季是一個寒冷的季節(jié)。祖國醫(yī)學認為,冬令進補與平衡陰陽、疏通經(jīng)絡、調和氣血有密切關系。老年人由于機體功能減退,抵抗能力低下等,在寒冷季節(jié),更宜進行食補。這對改善營養(yǎng)狀況,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病體康復等方面,更能顯示出藥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冬令進補應順應自然,注意養(yǎng)陽,以滋補為主。根據(jù)中醫(y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在膳食中應多吃溫性、熱性、特別是溫補腎陽的食物進行調理,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蛇x食:粳米、秈米、玉米、小麥、黃豆、豌豆等谷豆類;韭菜、香菜、大蒜、蘿卜、黃花菜等蔬菜;羊肉、狗肉、牛肉、雞肉及鱔魚、鯉魚、鰱魚、帶魚、蝦等肉食;橘子、椰子、菠蘿、荔枝、桂圓等水果。狗肉和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老年人每天晨起服人參酒或黃芪酒1小杯,可防風御寒活血。體質虛弱的老年人,冬季常食燉母雞、精肉、蹄筋,常飲牛奶、豆?jié){等,可增強體質。將牛肉適量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有益氣止渴、強筋壯骨、滋養(yǎng)脾胃功效。陽氣不足的老人,可將羊肉與蘿卜同煮,然后去掉蘿卜(即用以除去羊肉的膻腥味),加肉蓯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飲湯,有興陽溫運之功效?,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xiàn)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jié)體內(nèi)的物質代謝,使營養(yǎng)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于體內(nèi),有助于體內(nèi)陽氣的升發(fā),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就是這個道理。
進補前的準備:由于藥物入胃全靠胃腸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腸功能正常,才能發(fā)揮補藥的應有效果。對于那些腸胃功能不佳的人,可先服用些黨參、白術、茯苓、苡仁、扁豆、陳皮之類調理胃腸的藥物,使胃腸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進補。這樣機體才能較好地消化吸收。
專家提醒:女性在食補中又可根據(jù)不同的體質,分為四種不同的食補方法:
平補:指那些性氣平和,不論健康人或病人都可以食用,幫助維持健康和生命的食物,如谷類、豆類、乳類、水果和蔬菜類。這類食品性能平和,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的病人均可食用。
溫補:指食性溫熱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黃鱔、甜食、紅棗、桂圓、荔枝以及蔥姜辛辣之品等。冬令怕冷的女性常吃這類食品可幫助升火,改善怕冷的感覺,從而增強體質。
清補:指食性寒涼的食物,如梨、生藕、芹菜、百合、綠豆、黃瓜、甲魚、螺螄等,有清火作用。
溫散:指性味辛熱的食物,如辣椒、桂皮、芥末、香菜、花椒等。這類食物有溫陽散寒作用,在寒冷的冬季,常用來御寒和除濕。
需要注意的是,補藥也不是隨便可用的,當視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而分別選用針對性的補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中醫(yī)最講個性化,各人都應根據(jù)自己的體質情況選用,最好去醫(yī)院請中醫(yī)師確診自己屬于哪一類虛癥,再選擇相應的補藥。
體質虛弱的人,在感冒或其他急性病期間,應停服補品。服用補品時,還應堅持參加適當?shù)捏w育運動。因為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加快全身血液循環(huán),增強胃腸道對滋補品的消化吸收。
五個經(jīng)典冬季進補食譜:
經(jīng)典食譜一:姜汁甜牛奶
原料:生姜汁,性味辛、溫,入肺、胃、脾經(jīng),功能散寒,止嘔;牛奶,性味甘、平,功能補虛損,益脾胃,可治虛弱勞損,反胃噎膈等癥。
做法:最好的做法是用150-200毫升鮮牛奶加一調羹生姜汁和少許白糖,放入瓷器內(nèi),蓋上蓋子蒸適當時間后飲用。
功用:有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每天喝一杯,手腳之寒氣便會漸失。其實姜汁甜牛奶也可以用于治療上面提到的虛寒性胃痛噎膈反胃、嘔吐。
經(jīng)典食譜二:烏豆塘虱
原料:烏豆即黑豆,味甘性平。功能養(yǎng)血補虛,主要為滋養(yǎng)作用。塘虱魚又名胡子鯰魚。功能補血、滋腎、調中、興陽,為滋補食品。
做法:購買塘虱魚2-4條,去除內(nèi)臟、魚鰓等,洗凈后放入瓦罐內(nèi),再加入60-90克烏豆,用文火燜熟,調味即可。如果感覺烏豆不容易消化,那么可以加入適量陳皮調胃氣。
功用:可用于調理女士血虛頭痛,頭暈目眩,自汗盜汗,耳鳴乏倦以及血小板減少等。
經(jīng)典食譜三:川芎白芷燉魚頭
原料:川芎;白芷性溫、味辛微甘、無毒。有祛風,消腫,止痛作用;魚頭,最好選用“胖頭魚”。它味甘、性溫、無毒,功能暖胃養(yǎng)血。
做法:購買一個魚頭,加入3-9克川芎以及6-9克白芷(兩者都不宜過多),放在瓦煲內(nèi)一起燉即可。
功用:川芎白芷都能夠活血、行氣、祛風,再配上味甘、性溫的魚頭,更相得益彰。此道食譜可治療男女頭風、四肢拘牽痹痛。
經(jīng)典食譜四:白胡椒煲豬肚湯
原料:白胡椒,功能溫中散寒,醒脾開胃。豬肚即豬胃,功能健脾胃,補虛損,通血脈,利水,除疳。
做法:豬肚一只,用水沖洗凈。把約15克白胡椒打碎,放入豬肚內(nèi),留少許水分。把豬肚頭尾用線扎緊,慢火煲1個小時以上,加鹽調味即可。另外,湯煲好后的豬肚酥爛滑軟,切條裝盤,再撒上白芝麻和鮮醬油,是一道非常不錯的冷盤。
功用:可以用于治療胃寒,心腹冷痛,因受寒而消化不良,吐清口水,虛寒性的胃、十二指腸潰瘍等。
經(jīng)典食譜五:黨參紅棗茶
原料:紅棗,性味甘、溫。功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wèi),治胃虛少吃,脾弱便溏,氣血津液不足,營衛(wèi)不和,心悸怔忡,婦人臟躁。
做法:選用黨參15-30克,大棗5-10枚,一起煎湯飲用。也可以加入陳皮2-3克以調胃氣。
功用:可以治療病后脾虛,食欲不振,四肢肌肉乏力,貧血,心悸等癥。
因人而異冬季進補勿盲目
調理虛弱病癥體質,增強體力,活血,抵抗寒冷,這是冬令進補的原因。但每個人本身的體質不一樣,進補的方式也應該根據(jù)各人的情況不一樣而有所調整。如果你平時容易口干舌燥、便秘、口臭,或者你是高血壓的患者,那么進補性熱的食物如同火上澆油,應該適可而止。一些辛辣的食物如辣椒、洋蔥等會刺激腸胃,脾胃功能弱的人、皮膚過敏者也要量力而行。如果吃完補品后伴隨感冒、發(fā)熱及腹瀉等情形,要停止各類補品的攝入,以免加重病情。
如何煲湯更營養(yǎng),應該加多少水?
這可是煲湯的關鍵。研究發(fā)現(xiàn),原料與水分別按1∶1、1∶1.5、1∶2等不同的比例煲湯,湯的色澤、香氣、味道大有不同,結果以1∶1.5時最佳。對湯的營養(yǎng)成分進行測定,此時湯中氨態(tài)氮(該成分可代表氨基酸)的含量也最高,甚至高于用水較少時。這是因為水的加入量過少,原料不能被完全浸沒,影響了湯中營養(yǎng)成分的濃度。隨著加水量的增加,湯中氨態(tài)氮被稀釋后濃度會有所下降。但是,湯中鈣、鐵的含量以原料與水1:1的比例時為最高。
煲湯時間越長越?jīng)]營養(yǎng)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煲湯時間越長,湯就越有營養(yǎng)”。對此,同濟大學醫(yī)學院營養(yǎng)與保健食品研究所進行了實驗研究。他們選擇了蹄膀煲、草雞煲、老鴨煲,通過檢測發(fā)現(xiàn):蹄膀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在加熱1小時后明顯增高,之后逐漸降低;草雞肉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在加熱0.5小時后逐漸升高,蛋白質加熱1.5小時,脂肪加熱0.75小時可達到最大值;鴨肉的蛋白質在加熱1小時后含量基本不變,脂肪含量在加熱45分鐘時升至最高值。長時間煲湯并沒像人們所期望的那樣使這三種湯中的營養(yǎng)有所增高。尤其是草雞煲和老鴨煲,煲湯時間越長,蛋白質含量越低。
專家提醒,長時間加熱會破壞煲類菜肴中的維生素;加熱1-1.5小時,可獲得比較理想的三種煲湯的營養(yǎng)峰值,此時的能耗和營養(yǎng)價值比例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