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南京瑞合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2003-2021 bjp32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律師支持:北京易歐陽光律師事務所
版權所有:南京瑞合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燕窩是哪種燕子的巢
燕窩——正確的譯法是SWIFLETS NEST,一向被認為滋補品,是一種生長于東南亞、印尼、新加坡和泰國一帶海域、喜歡群體棲身于海南懸崖峭壁的石洞內,一種叫“金絲燕”的雀鳥,利用苔鮮、海藻和柔軟植物織維混合他們的羽毛和唾液膠結而成的燕窩,作為藏身之所。人們把這種燕窩取下來,經(jīng)過提煉、選揀就成為名貴的燕窩。
“金絲燕”每年結巢三次,第一次結之巢厚而潔白,由于金絲燕經(jīng)過漫長的冬季,有較長時間休養(yǎng)生息,體內儲存了足夠的養(yǎng)份,唾液質素較優(yōu),所以筑起來的巢較優(yōu)較厚,形狀特佳,而成盞形,故名為燕盞,是燕窩中之極品。到了六月,金絲燕又再次筑巢,由于相距時間較近,體質未能完全恢復,故筑起的巢質素較差,且身薄而多毛,與第一次相比顯然稍次。到了九月,金絲燕又作第三次筑巢,一說正因金絲燕正頻臨生產(chǎn)期近,又因時間迫促,體力和唾液未能得到充分補充,又亟需哺養(yǎng)雛燕,體力消耗極大,故第三次的巢窩,肯定比前兩次差了,因此要選用較多的羽毛和雜質混合才能筑液不足,連血也吐了出來而成為血燕,這種說法是不足信。燕窩中有一種名為“血燕”的,很多人誤以為因燕子筑巢缺乏唾液連血亦吐了出來筑巢,故成為血燕云云。其實血燕是一種名為“棕尾金絲燕”所筑成,這種燕子可能飲用的水質不同,又或因所食的飼料可能含有礦物質等因素,引至其唾液呈現(xiàn)紅色,故筑出“血燕”巢。
血燕以泰國的羅蘭巖山、康士山、宋卡山等地出產(chǎn)為多,實非如傳說因燕子嘔出之血所形成。根據(jù)資料顯示,血燕質素其實比白燕逍遜,香氣和浸發(fā)所得成份亦不及白色的燕窩,血燕只不過是近年備愛推奉才名貴起來。
金絲燕.
金絲燕的食物中包含海藻等物使其唾液含雜質,呈紅絲狀.燕子未完成鳥巢,忍著不產(chǎn)卵,吐血而形成。(為吃一點東西,殘害生命,我是不動這種東西的)
燕窩是東南亞特有金絲燕分泌的膠質性唾液形成的可食用鳥窩。
鳥綱雨燕目雨燕科分類
雨燕目在世界有雨燕科18屬84種、鳳頭雨燕科(Hemiprocnidae)1屬4種和蜂鳥科(Trochilidae)112屬329種。3科共131屬417種。中國只有雨燕科9種,鳳頭雨燕科1種。
(一) 形態(tài)解剖學特征
雨燕目鳥類頭骨呈雀腭型或裂腭型;嘴形扁短,尖端稍曲,基部寬闊,無嘴須;翼形尖長,第5片飛羽存在或缺如;尾形多變,大多呈叉狀,尾羽10枚;腳短,跗跖大多被羽;四趾均向前,或則后趾能向前轉動;唾液腺發(fā)達;尾脂腺裸出;體小,雌雄相似。雛鳥晚成性。
(二) 生物學特征
本目鳥常在空中飛行,飛翔力強,飛行速度快而敏捷,以空中飛捕昆蟲或花蜜(蜂鳥)為食;巢營于巖壁、建筑物或樹上。
雨燕科的鳥多結群營巢于巖洞、懸崖峭壁的巖隙和樓、塔等建筑物的屋檐或頂部蔽風雨處。唾液腺發(fā)達,用唾液粘合巢材,巢多固著巖壁或建筑物上。每窩產(chǎn)卵兩枚或三枚,卵殼多呈白色。
常結群飛翔,捕食飛蟲。飛翔速度極快而敏捷,多在林區(qū)、耕作區(qū)和居民點上空飛行。
(三) 經(jīng)濟意義
雨燕科鳥類中許多種類的巢,俗稱“燕窩”,是傳統(tǒng)的滋補品。雨燕對抑制蚊、蠅、蚋等衛(wèi)生害蟲及森林和農(nóng)業(yè)害蟲很有益處。
二、各論
雨燕目分科檢索表頭無羽冠;跗跖較第一趾(不連爪)為長,或與等長…雨燕科頭上具羽冠;跗跖較第一趾(不連爪)為短………鳳頭雨燕科
(一) 雨燕科
本科鳥類頭無羽冠,羽毛有較大形的副羽;跗跖及趾均強。爪長而曲,跗跖長度不短于中趾(不連爪),后趾能逆轉;頭骨為雀腭型,缺基翼突。
本科鳥類分布幾遍全世界,共有18屬84種,中國有4屬9種。
A. 金絲燕屬
形態(tài) 體細小的種類,具窄的和細的翅膀,叉尾或平尾。鼓翅飛行時,在向下傾斜時或有滑翔間歇。營巢于洞穴中,有時建有巨大數(shù)目的巢區(qū)。有些種類在做巢的材料中加上唾液,使巢變得堅硬。有些種類飛進黑洞中,利用回聲波找到自己的位置。
地理分布 國內見于西藏、四川、云南、貴州、湖北、海南。國外分布北自日本向南至太平洋西南部各島嶼。另外,由喜馬拉雅山脈向南經(jīng)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島及大洋洲各島嶼,如所羅門群島、社會群島等。
1. 爪哇金絲燕
英文名:Thunberg’s Swiftlet, Edible-nest Swiftlet.
地理分布 國內見于海南島。國外廣泛分布于東南亞。
鑒別特征 上體黑褐色,腰部有一淡色腰斑;下體灰褐色。
形態(tài) (依據(jù)海南標本。)
成鳥 兩性相似。上體黑褐色,翅、尾及頭頂稍暗,背部羽毛隱具灰白色,腰羽淺灰褐色,形成一道淡色腰斑。下體灰褐色。虹膜暗褐;嘴細弱,向下彎曲,為黑色;跗跖裸露,為紫紅色(剝制后成鳥為褐色)。
(1) 海南亞種
海南萬寧縣大洲島。國外見于泰國南部,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中南半島三國。生態(tài) 它們終日過著飛翔的生活,幾乎很少休息,沿著海岸、島嶼飛行捕食飛蟲。飛行姿態(tài)不像家燕那樣作急劇的轉折,這是因為它們的尾羽不呈叉狀的緣故。繁殖期在4-6月。作半透明塑膠碟狀巢于崖隙或巖洞中,每窩產(chǎn)卵兩枚。經(jīng)濟意義本來數(shù)量已經(jīng)稀少,由于歷年采窩,此鳥已近滅絕。
2. 短嘴金絲燕
英文名:Indian Edible-nest Swiftlet, Himalayan Swiftlet.
地理分布 自西藏南部向東至湖北西部、貴州北部及云南西部;國外從喜馬拉雅山脈至泰國及菲律賓。
鑒別特征 上體暗褐并綴以輝綠;腰無白斑。下體灰褐色;尾呈叉尾。
形態(tài) (依據(jù)四川亞種,標本采自四川峨眉山。)
雄性成鳥 上體(包括尾羽)煙褐色,頭部較黑,尾上覆羽較淡,變?yōu)榛液稚?;尾成叉狀。翼也像頭一樣,為黑褐色。整個下體灰褐色,喉、上胸較淡;下胸、腹、尾下覆羽具黑色纖細的羽干紋。雌雄完全相同。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跖和趾淡肉褐色,爪黑褐色。
(1)指名亞種
僅見于西藏東部和南部(繁殖鳥),云南西北部高黎貢山北段東坡、西南部永德和耿馬、南部勐遠、東南部西疇和馬關等(留鳥)。國外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及緬甸北部。
跗跖被羽;腰部無暗色羽干;正體灰褐。翼長122-130mm。
(2)云南亞種
僅見于云南西南部永德一帶。國外分布于泰國西北部和老撾北部。跗跖裸露,大小與指名亞種相似。翅長5♀♀126(118-128)。
(3)四川亞種
夏時至四川中部峨眉山和瓦山,東北部萬源及湖北西部、貴州北部。國外分布由中國至馬來西亞及越南北部。形態(tài)和量衡度見種的描述。
生態(tài)多營群居生活,夏時棲于山區(qū)1500-2800m的石灰溶洞中,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河谷上空掠食飛著的昆蟲,也和家燕與其他雨燕混群。鳴聲急促單調,略似“di-di-di-di-”。食物為雙翅目和膜翅目昆蟲。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于5-8月解剖過10只鳥胃,食物為甲蟲、膜翅目、雙翅目和蚜蟲等。
巢營于巖壁上,由涎液膠結蘚株砌成,離地4-5m,內壁呈杯狀,外廓呈長圓形的楔形。李桂垣等(1985)兩個巢的量度為:巢寬9.0,10.4;窩寬6.3,6.3;巢高3.7,4.5;窩深3.5,3.5cm。
經(jīng)濟意義 此鳥食蟲,對人有益,應以保護。此種只個別亞種數(shù)量稍多,多數(shù)亞種種群數(shù)量稀少,應以保護。從保護珍稀動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出發(fā),也應給予保護。
3.大金絲燕
英文名:Black-nest Swiftlet, Lowe’s Swiftlet.
地理分布國內僅見于西藏南部不丹邊界上。國外則分布于從東不丹向南至印度尼西亞,包括馬來西亞和泰國。鑒別特征尾很少分叉,幾乎平尾;跗跖具稠密的羽毛。形態(tài)(依據(jù)de Schauensee, 1984)成鳥 與短嘴金絲燕十分相似,但在野外極易區(qū)別。大金絲燕的尾很少分叉,幾乎平尾;翼較寬;跗跖具稠密的羽毛,而短嘴金絲燕則為稀疏的羽毛。
B. 針尾雨燕屬
形態(tài) 體形似燕,但較燕大而狀實。體羽黑褐,頦與喉白色或煙灰色;跗跖裸露,趾爪強健而在于彎曲;翼尖長,第1片初級飛羽最長;尾叉狀,尾羽羽干堅硬延長成針狀。地理分布 除華北西部及西北外,全國均有分布,南至南沙群島;國外廣泛分布于從東亞、東南亞至澳大利亞。
4.白喉針尾雨燕
別名:針尾雨燕、山燕子、針尾沙燕。
英文名:White-throated Spinetail Swift
地理分布北自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黑龍江帶嶺等向南至臺灣、福建、廣東、廣西、西至西藏南部,為夏候鳥、旅鳥或留鳥。國外分布從東亞至澳大利亞。鑒別特征 體羽大都黑褐色而具藍色金屬反光;額、頦及喉白色;跗跖短,4趾均向前;尾羽羽軸突出呈針狀。形態(tài) (依據(jù)西南亞種,標本采自四川巴壙)雄性成鳥 頭、頸黑色,具藍色反光;背淡灰褐色,腰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似頭,為黑色,具藍色反光,尾羽羽軸在末端成針狀。翼黑色,具藍色反光,與頭、尾相同;翼羽的內羽片為灰褐色;三級飛羽的內羽片為白多色,形成一大白斑。頦、喉白色;胸、腹深褐色;尾下覆羽白色。雌雄鳥羽色完全相同。虹膜褐色;嘴黑色;腳肉褐色爪褐色。
(1) 指名亞種北自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黑龍江帶嶺等,向南至吉林、遼寧、河北東北部以及甘肅南部舟曲和文縣(夏候鳥,旅鳥),再向南至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福建到兩廣(旅鳥)。國外分布于亞洲東北部、日本和澳大利亞。額近白色,背、腰淡灰褐色,胸灰褐色。
(2) 西南亞種終年留居喜馬拉雅山脈和西藏東部,東抵四種二郎山、茂汶及西南部和云南西部騰沖、高黎貢山北段和中段地區(qū)。國外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和爪哇。
形態(tài)和量衡度見種的描述。
(3)臺灣亞種
國內外僅限于臺灣(留鳥)。這是中國特產(chǎn)亞種。
背碳暗灰褐色而有光澤,背至腰灰白色,三級飛羽一部分白色;尾羽呈角形,末端各羽羽軸突出似針狀。喉、尾下覆羽白色,胸至腹黑褐色(王嘉雄等,臺灣野鳥圖鑒,1991)。前額近白色。
生態(tài) 棲息于海拔400-1200m的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帶,常在草地、河谷、水面、峽谷、山地草原或其他開闊地域活動。飛行時看上去是黑色。多在雨后飛于空中,數(shù)十只在空中捕食。整天不知疲倦地飛行。飛行疾速,飛時常帶動氣流,發(fā)出“嗖嗖”的嘯聲。飛行時,兩翼呈鐮刀狀。善于低空飛行和垂直拔高再驟然下降到草尖的高度。不善鳴叫。食物以雙翅目蚊、蠅、虻,膜翅目蟻、蜂,蜻蜓目豆娘及鞘翅目小甲蟲等。
繁殖期在5-8月。巢營于陡壁裂隙或洞穴內。每窩產(chǎn)卵兩枚。經(jīng)濟意義啄食蚊、蠅等衛(wèi)生害蟲,對人十分有益,應加以保護。
5.灰喉針尾雨燕
英文名:Grey-throated Spinetail Swift, White-vented Spinetailed Swift.
地理分布 繁殖在海南島以及以南島嶼。國外廣泛分布于東南亞。
鑒別特征 頦和喉煙灰色,翼長不及185mm,尾羽羽干突出成刺狀。
形態(tài) (依據(jù)《海南島的鳥獸》,1983。)
成鳥 額、頭頂、后頸、頭側、兩翼、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而閃藍輝,枕部且沾有煙灰色,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內羽片為淡褐色,三級飛羽的內羽片具白斑,飛翔時,形成長橢圓形翼斑。肩、背至腰為褐灰色。頦與喉煙灰色。前頸、胸、腹、兩脅、翼下覆羽和腋羽等均為暗褐色。肛周至尾下覆羽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跗跖和趾紅褐色,爪黃褐色而透明。生態(tài)棲息環(huán)境、習性等與白腰雨燕相似,但其飛行迅速,是鳥類飛行速度較快的一種。
經(jīng)濟意義 據(jù)《海南島的鳥獸》作者說,多年調查,此鳥極少遇見,僅于1962年月10月在樂東采得1號標本,所以本種在國內是非常罕見的,應對它進行保護,在學術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C. 雨燕屬
形態(tài)與針尾雨燕很相似,不過本屬鳥類跗跖短,前緣被羽;尾羽羽軸不延長成針狀。雌雄成鳥相似。地址分布國內除新疆南部、西藏西部和北部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國外見于歐、亞、非三洲和澳大利亞,以非洲種類最多,亞洲次之。
6.樓燕
別名:褐雨燕(辭典),野燕、麻燕(北名),北京雨燕。
英文名:Swift, Common Swift.
地理分布中國西自新疆西部和北部向東至山東半島,北邊和中俄、中蒙接界,南到西藏、甘肅、陜西、四川、山西、河南、山東。國外廣布于歐、亞、非三洲。鑒別特征體形酷似家燕而稍大,兩翼特形延長,飛時向后彎曲如鐮刀一般,體羽幾純黑褐色。形態(tài) (依據(jù)北京亞種描述。)雄性成鳥 額和頭的前半部土黃白色,頭的后半部灰褐色,背、腰、尾上覆羽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尾深叉狀。初級飛羽和覆羽的外羽片為黑褐色,內羽片為灰褐色;次級飛羽和覆羽為灰褐色;翼成鐮刀狀,很長,超過尾羽約50mm。頦、喉和前頸白色,胸、腹灰褐色,尾下覆羽灰色。
雌鳥與雄鳥完全相同。虹膜暗褐;嘴黑;跗跖和趾紫褐色,爪黑褐色。
(1)北京亞種
此亞種在國內的分布和種相同。國外從非洲南部和中部經(jīng)中東至印度。生態(tài)樓燕常結群在建筑物附近、曠野、河流、湖沼、田間、菜園、苗圃和小灌木林中爭逐競飛。在北京每年于4月間遷來,8月間南遷。夏時遷到后,常集結大群在城樓附近,互相追逐飛翔,幾乎終日不停。它也在曠地、田圃間、湖沼水面等處群飛。飛行疾速如矢,飛速每小時可達110km,為鳥類中的飛行最速的一種鳥。樓燕飛時,或一直向前,或呈回旋狀,常常改變方向,有時向一側傾斜,有時向另一側,兩翼一連迅速地鼓動,而后滑翔一段,再行鼓翼如前。飛行常在高空,但有時亦低飛,僅掠地面或水面而過。叫聲為響亮尖銳的顫音,且飛且叫,平時群飛,湊成喃喃震聲,在晨昏和狂雨前后,尤常聽到。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也是最常見的夏候鳥之一,在綠洲和附近的荒漠地帶更為常見,常集結大群在天空飛翔。
樓燕趾的四趾均向前方,使得它可以在墻壁或巖石的垂直面上抓懸著,不慣在水平面上爬動。飛時張口,捕取空中飛蟲為食,猶如家燕一般。有時亦在屋檐下或他處覓食,特別在晨間或雨后,因為在這些時候昆蟲大多隱匿,故不在空中活動。
樓燕所吃的東西,經(jīng)鄭作新等(1958)在河北省昌黎于5-6兩個月間的檢驗,完全為昆蟲,其中螞蟻占96.34%,余為金龜甲。據(jù)王香亭(1958)年在蘭州的檢驗,樓燕在4-8月間完全以昆蟲為食,尤喜捕食同翅目的蚜科、浮塵子科(Jassidae)、半翅目的蝽象科及雙翅目的蠅科,有時也取食鞘翅目、膜翅目、蜻蛉目、革翅目的昆蟲及蜘蛛等。幼鳥所吃的昆蟲與成鳥相似。一對10天左右的幼鳥每天由成鳥喂給的昆蟲有248只,至于孵出20天的幼鳥所吃的蟲數(shù)可達3675只,快出巢時為6927只。一個蟲喂雛的成鳥,在其口中就發(fā)現(xiàn)了281只昆蟲,其中有蚊3只,小形蠅類46只,蚜蟲22只,虻類4只,蜘蛛1只,蝽象34只,浮塵子171只。所吃的昆蟲除極少數(shù)益蟲如獅蚜以外,均為害蟲,可見樓燕的益處是明顯的。
樓燕的繁殖期在5-8月,巢營于城墻、古塔、廟宇墻壁內,多置于難于接觸的較深的窟窿里。據(jù)王香亭(1958)的統(tǒng)計,在樓門上的一般距地在8-20m間,在它處的巢較低些,但不少于3m的高度。巢甚簡單,呈蝶狀,十分平坦光滑,直徑9-10cm,高1-3cm。巢的外面為泥土混著的葉、莖、纖維、破布、碎紙和其他各種雜屑等,內面為柔軟物質如羽毛等,用親鳥口涎粘著的。巢因歷年沿用,故變?yōu)槲蹪岵粷?。營巢由雌雄兩親鳥共同進行。孵一窩2-3枚,呈橢圓形,純白色無斑,大小與家燕的卵相似,為24-25*16-17mm(王香亭,1958)。
孵卵需時約21-23日。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但在晚上多曲雌鳥孵伏。雛鳥孵出后,親鳥每天喂蟲當初僅9次,至雛鳥快起飛時增至20次。雛鳥經(jīng)大約一個月時間的喂育,才飛出離巢。
據(jù)王香亭等(1958)在蘭州所做的環(huán)志試驗,曾經(jīng)(1955)選擇5對成鳥,套上腳圈,在1956年見有一對飛回原處,由此可見樓燕有認識舊巢的能力。
經(jīng)濟意義 樓燕完全吃蟲,而且所吃的絕大部分均為害蟲。在育雛期中,成鳥每次飛來巢中喂雛,口叼了大約300只昆蟲,每天喂了9-20次,雛鳥快出巢時每日吃了6、7只昆蟲,一窩雛鳥所喂的蟲,為數(shù)可觀。由此可見,樓燕是夏時消滅害蟲的生力軍,應予保護。
7.白腰雨燕
別名:雨燕(辭典)、野燕、白尾根麻燕、白尾根雨燕(北名)。
英文名:Large White-rumped Swift, Nlrtherm White-rumped Swift, Fork-tailed Swift.
地理分布國內除新疆南部、西藏北部和西部外,全國均有分布。國外從東南亞至澳大利亞均可見到。鑒別特征腰具的白斑約20mm寬,兩翼較長,飛行較速。形態(tài) (依據(jù)指名亞種描述。)成鳥 頭、頸灰褐色,各羽末端具白色細的羽緣;背、腰黑褐色,各羽末端也具細的白色羽緣。尾上覆羽基部白色,形成一約14mm寬的大白斑,白色斑的各羽具極細的黑色羽干紋;尾上覆羽的端部和尾羽黑褐色。翼的各羽的外羽片為黑褐色,內羽片為灰褐色。頦、喉、前頸為白色;胸、腹、尾下覆羽為灰褐色,各羽端部均有較寬的白色羽緣。虹膜暗褐;嘴黑;跗跖和趾紫黑,爪黑褐色。
(1)指名亞種
從內蒙東北部呼倫貝爾盟向西南經(jīng)內蒙中部、甘肅、青海至西藏南部,東經(jīng)山西、河南至江蘇(旅鳥,夏候鳥);新疆天山、臺灣、廣東、海南(旅鳥)。國外繁殖于亞洲東北部和日本,向南遷徙至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形態(tài)和量衡度見種的描述。
(2)華南亞種
從西藏東南部向東,北至陜西南部,東到臺灣及蘭嶼(夏候鳥)。國外分布于緬甸中部、馬來西亞、泰國、中南半島北部等地。
腰的白斑只有10mm;頭、頸為黑褐色。
生態(tài) 與樓燕相似,大多集飛在近山地帶。天雨時,常結群翔飛于高空中繞成圈狀,動作一致,歷久不停。叫聲亦相似。
它所吃的東西,壽振黃(1940)在青島于5月間剖驗1個鳥胃的結果,純?yōu)殡p翅目、鞘翅目及其他昆蟲。在河北昌黎5月間在它的胃中所揀出的,完全是鱗翅目昆蟲碎片(鄭作新等,1958)。據(jù)前蘇聯(lián)1956年資料,白腰雨燕喂養(yǎng)雛鳥的次數(shù)一天約20次,可見它一次帶回許多蟲子。有一天在阿爾泰山上獵得1只育雛的白腰雨燕,在它的嘴里,揀出372只小形昆蟲,其中有12只大蚊子,許多小形蠅類、蚊子蚜蟲。它在一天喂雛20次,可捕得7千多只昆蟲,而在整個比較長的喂雛期內,就不下于25萬只了。這些昆蟲若排成一條線,長度可達一公里。
白腰雨燕的繁殖期在5-8月,通常結群在山洞里或海中巖礁或孤島的懸崖峭壁上營巢,在云南開遠大田山附近有個燕子洞,是在山下的一個巖洞,洞高約40m,闊約20m,深度據(jù)了解有1500m以上。每年夏天有幾百成千的白腰雨燕在此繁殖。廣東懷集的燕巖數(shù)量更壯觀,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數(shù)以萬計的白腰雨燕集體出入時匯成像河流,已辟為旅游景點(當?shù)厝苏`稱為金絲燕)。 巢以草莖、竹葉、須根、殘羽及其他碎屑等作材料,用親鳥的口涎粘著,一般呈圓杯狀,但不易接觸到。7個巢的平均大小為:外徑110mm,內徑65mm,高度36mm,均于1956年6月28日采得。據(jù)了解,這些燕子的巢經(jīng)蒸后用清水將污物洗除,如此重復二、次,可揀出“燕窩”,每巢至少可得3g左右,平均1.5g多。每年從這一山洞所采的燕巢可精制出百余斤燕窩,即商品名為龍牙燕。白腰雨燕的卵,在云南大田山因前往采集時均已孵出,未曾采到。在印度,據(jù)Baker (1927),孵每窩2、3枚,平均大小為26.1 (25.0-27.5)*16.6 (15.3-17.3)mm。孵純白,呈橢圓狀。經(jīng)濟意義夏時廣布國內,在繁殖期中覓食大量的害蟲,益處很大。同時巢可制成燕窩,也有相當?shù)慕?jīng)濟價值。為了保護它們,采巢應候它們產(chǎn)卵育雛后進行,這樣才不會影響它們的繁殖。
8.小白腰雨燕
別名:小雨燕。
英文名:House Swift。
地理分布 國內西自四川西南部鹽源,云南西部高黎貢山南段東坡、南部西雙版納向東經(jīng)廣西、廣東、福建至臺灣,南至海南島(夏候鳥,地方性留鳥);山東威海、江蘇沙衛(wèi)山島(旅鳥)。國外從非洲經(jīng)中東至中國,南到馬來西亞。
鑒別特征 與白腰雨燕相似,腰具白斑,但較小,只5mm寬;體也較小,翼長只130mm;尾呈平尾,而不是深叉尾。形態(tài) (依據(jù)華南亞種描述。)成鳥 額、頭頂、枕、后頸灰褐色,背、腰黑褐色;尾上覆羽后部白色,形成一約12mm寬的大白斑,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翼的羽毛羽片為黑褐色,內羽片為灰褐色。頦、喉白色,前頸、胸、腹、尾下覆羽黑褐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和趾黑褐色。
(1)華南亞種
此亞種的國內分布與種相同。國外從緬甸經(jīng)泰國、中南半島至菲律賓,南到印度尼西亞。
生態(tài) 巖壁、洞穴以至城鎮(zhèn)等建筑物等處均見,其活動范圍較廣,從村鎮(zhèn)附近以至高山密林都見該鳥活動。雨后多見集群飛于溶洞地區(qū)上空穿梭飛翔,有時繞圈子動作整齊。配偶期間,雌雄彼此追逐。鳴聲特別嘹亮,發(fā)出“咝-咝-咝”的叫聲。捕捉蚊等膜翅目昆蟲為食。
繁殖期在3-5月。雌雄共同營巢,巢筑于峭壁、洞穴或建筑物上,用植物細纖維、禾草或羽毛為材料,加親鳥口涎或濕泥混合筑成。巢體球狀或橢圓狀,柔軟而發(fā)亮,稍帶黏性。經(jīng)濟意義 捕食蚊、蠅等衛(wèi)生害蟲,對人有益,應予保護。
D.棕雨燕屬
形態(tài) 與金絲燕似,但尾較窄和較深的分叉。四趾向前,分兩對。飛行較直而有規(guī)律,很少鼓翼。筑窠和棲息均在棕櫚樹上。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于云南和海南。國外見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qū),另外在亞洲則從印度向東至越南、菲律賓,向南到印度尼西亞。
9.棕雨燕
英文名:Palm Swift, Asian Palm Swift。
地理分布 終年留居云南西北部貢山、西部盈江、西南部耿馬、南部西雙版納、東南部思茅等和海南島。國外從印度經(jīng)孟加拉、緬甸、泰國、中南半島、菲律賓,向南至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鑒別特征 四趾向前,分兩對。上體為黑褐色和灰褐色;下體的頦至前頸為白色,其余為煙灰色。形態(tài) (依據(jù)華南亞種描述。)成鳥 頭、頸黑褐色,背至尾上覆羽灰褐色,尾羽黑褐色。翼的羽毛外羽片黑褐色,內羽片灰褐色。頦、喉、前頸污白色,頦較白,喉和前頸較污黃;胸、腹、尾下覆羽煙灰色。虹膜褐色;嘴和腳黑色。
(1)華南亞種
國內分布與種相同。國外見于緬甸、泰國至越南,向南經(jīng)馬來西亞至印度尼西亞。生態(tài) 棲息于熱帶海拔800m以下的開闊棕櫚林或已砍伐林的地區(qū),村寨周圍較常見,多見于開闊的曠野上空穿梭。天氣晴朗,飛得較高;天氣悶熱,飛翔較低,尤以傍晚時分更為活躍,像蝙蝠似的在空中穿梭飛翔,或繞著椰子樹等飛捕昆蟲。以蚊、蚋等膜翅目昆蟲為食。繁殖季節(jié)在椰子樹、茅草上或屋檐下造巢。巢形似杯,用木棉絮和樹葉作材料。每窩產(chǎn)卵兩枚,純白色。經(jīng)濟意義 以蚊、蚋等衛(wèi)生害蟲為食,對人有益,應予保護。另外,從生物多樣性角度出發(fā),也應加以保護。
添加客服微信
為您精準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