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東方保健品網(wǎng) bjp32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藥酒的制作工藝和質(zhì)量鑒定
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養(yǎng)生方》中,發(fā)現(xiàn)一個比較完整的藥酒方,其記載了浸取藥汁,置麴和米飯,使之發(fā)酵,再加藥和藥汁,沃以美酒,放置一定時間的釀制過程,服飲方法及主治功效。這是最早有關(guān)藥酒制作工藝的介紹。古代也曾出現(xiàn)過少數(shù)藥酒專著,如《食圖四時藥酒要方》(《七錄》、一卷),《雜藥酒方》(《隋志》、十五卷)等,可惜均已失傳。
從目前流傳的文獻看,我國第一部藥物著作——《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只記載藥物宜酒漬及不可入酒者,未提及藥酒制作。直到公元500年左右,梁。陶弘景的《本草經(jīng)集注》才有“凡漬藥酒,隨寒暑日數(shù),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必侍至酒盡也。滓可曝燥,微搗更漬飲之”的記載。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酒醴第四》也有專門論述,“凡合藥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內(nèi)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滓服,酒盡后,其滓搗,酒服方寸匕,日三;大法:冬宜服酒,至立春宜?!?。
以后,各家著作對藥酒的制作也有類似論述,歸納起來大致可分三類:
1.藥物加工,切細成料后直接用酒浸漬而成。
2.藥物用水煮汁加曲釀制而成。
3.藥物用水煮汁釀酒,再浸漬其它藥料而成。
如《千金翼方》中的杜仲酒、麻子酒就是分別用第1、2種方法制作而成的。《千金要方》中的術(shù)膏酒就是用的第3種方法。大致涉及酒的選擇,藥料的取材及加工,制備的方法,過濾澄清等幾個方面。
(一)酒的選釋 早在唐代,我國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就有明確規(guī)定:“凡作酒醴須曲”,“諸酒醇醨不同,唯米酒入藥”。由此可知,當時的藥用酒是采用以曲釀造的米酒。宋至明代,仍是以曲釀造的米酒為藥用酒。至清代漸漸普及用白酒(燒酒)作藥用酒?,F(xiàn)在1970年、1985年版的(中國藥典)則明文規(guī)定,酒劑系指藥材用白酒浸提制成的澄清液體制劑。并明確指出,生產(chǎn)酒劑所用的白酒,應符合衛(wèi)生部關(guān)于白酒的質(zhì)量標準的規(guī)定。1982年由國家標準管理局發(fā)布的白酒標準中(由衛(wèi)生部提出),既包括用谷類原料制成的白酒,也包括用薯干為原料制得的白酒。兩種白酒在檢測“標準”上允許有一定的差異。以60度白酒為例(高于或低于60度者,按60度折算),在甲醇限量上,以谷類制得的白酒應≤0.04g/100ml,而薯類制得白酒,則允許≤0.12g/100ml.在氰化物方面,谷類白酒應≤2mg/l,薯干白酒允許≤5mg/L.在雜醇油項上,谷類白酒應≤0.20g/100ml;包括薯類在內(nèi)的其他白酒則是≤0.15g/100ml.其余在鉛、錳的限量上,兩種白酒的標準是相同的,均為≤lmg/L.因此,兩種不同原料制得的白酒,只要符合上述標準,均可用于藥酒生產(chǎn),除了嚴格遵守規(guī)定標準外,還須注意傳統(tǒng)的質(zhì)量標準,如高粱等谷類釀制的酒類,具有無色透明,不混濁,無沉淀物,氣香,口味純正等特點,使制成的藥酒香氣濃郁悠久(注1),最近,國內(nèi)有人提出白酒和藥酒應增加亞硝胺類成分檢測一項,以加強質(zhì)量控制,特別是生產(chǎn)出口產(chǎn)品單位更應注意。
此外,還應當正確把握好原料酒的濃度和用量,一般來說,滋
補類藥酒所用的原料酒濃度低一些,祛風濕類藥酒因祛風活血的需要,所用原料酒可以高一些。根據(jù)各種藥酒的性能,把握好酒的濃度,十分重要。如酒的濃度過低,一些苦味質(zhì)及雜質(zhì)等易溶出,影響到藥酒的氣味。而且藥料吸水多時,體積膨脹,難于去滓,損失較大;如酒的濃度過高,則藥料中的少量水分被水吸收,質(zhì)變堅實,有效成分反難溶出,刺激性亦強,故宜掌握適度。
至于因師徒承授不同,各個地區(qū)又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所制藥酒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風味,在此不作一一細述。
(二)藥材的選用和加工藥酒所用的藥材要求品種純正地道,并要注意同一藥名不同品種的功能差異。如牛膝有懷牛膝、川牛膝之分。懷牛膝產(chǎn)于河南,含多量鉀鹽及皂甙等,臨床以補肝腎、強筋骨見長;川牛膝產(chǎn)于四川,不含皂甙,臨床有活血祛瘀功能。藥酒制作時須按藥酒的主治功能,進行適當藥材選擇,這類問題較為常見,當密切注意。
藥材的加工炮制也要十分講究,早在《千金要方》中,就提出:凡合藥酒皆薄切藥。薄切就是加工的一項要求。有的則應軋成粗末,有些礦物及介類等藥需軋成細粉,應煮的藥材需切成短咀或薄片。適當?shù)胤鬯樗幉模蓴U大藥材與酒液的接觸面,有利增加擴散、溶解。但不宜過細,過細使大量細胞破壞,使細胞內(nèi)的不溶物,質(zhì)、粘液質(zhì)進入酒液中,不但不利于擴散、溶解,還會使藥酒混濁。此外,對有些藥物,還應根據(jù)需要,進行適當?shù)呐谥?。既可減少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保證藥用安全,又可增強或改變其藥用效果。如附子生用有毒,經(jīng)用輔料甘草和黑豆煎煮加工后,可祛除其毒性。生首烏有生津潤燥、滑腸通便等作用,但經(jīng)黑豆汁蒸煮后,卻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fā)的功能。
各種不同藥酒所取的藥材不同又有各自不同的加工要求。如馮了性藥酒,在制作過程中,有些藥廠用加熱蒸制的方法,這不僅有利于藥汁和有效成分的攝取,而且對丁公藤還有去除毒性的作用。因丁公藤在初蒸時有一股腥臭氣散發(fā)出來,這就是毒性的外泄,經(jīng)蒸一小時后,逐漸轉(zhuǎn)變?yōu)榉枷?,示毒性除盡,對馮了性藥酒的使用,更為安全有效(注2)。又如虎骨酒中的虎骨,非常堅實,成分難于溶出,而且制酒時加熱時間又不能太長,為了避免損失貴重的虎骨,可先熬成虎骨膠,再將膠溶于酒中。
至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說到:“藥性有宜酒漬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說明有些藥物不宜入酒,此觀點后世很少提及,還當作進一步研究。如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對16種藥酒中致突變物質(zhì)作了初步檢測,其中12種藥酒不含有致突變物質(zhì),但有4種藥酒含有致突變物質(zhì)(注3),雖然這些致突變物質(zhì)不是二甲基亞硝胺以及二乙基亞硝胺,但也應引起重視。致突變物質(zhì)大多可能來自藥材貯存中受到的污染,或制備工藝流程中混進了致突變物質(zhì)(包括原料酒中的致突變物質(zhì)),但也不排斥對某些藥材本身是否適應作為藥酒成分進行研究。
(三)制備工藝 傳統(tǒng)以浸漬法和滲漉法為主,也包括其它方法。浸漬法包括冷浸法、熱浸法及恒溫法,使用時應當根據(jù)藥料性能分別處理。有些有效成分容易浸出的單味,或味數(shù)不多的藥物,或揮發(fā)性較強的藥料,可用冷浸法。如果藥料眾多,酒量有限,用冷浸法的有效成份又不易浸出,就應當選用溫浸法。
冷浸法,將藥材切制后,置于容器內(nèi),按規(guī)定加酒,密封浸泡,一般每日攪拌1次,7日后,改為每周攪拌1次,通常浸泡15天以上,然后取上清液,藥渣壓榨,壓榨液與上清液合并,靜置過濾即得。
熱浸法 即《本草綱目》中的煮酒精將藥物切制后,置于適宜的容器內(nèi),按配方加入適量的酒,密閉容器,隔水加熱至沸后立即取下,換注到另一個容器內(nèi),繼續(xù)浸泡至規(guī)定時間(一般需1個月以上),然后取上清液,藥渣壓榨后取壓榨液,與前取的上清液合并,靜置沉淀,過濾即得。
滲漉祛 將藥材切制后事先浸泡,待適度膨脹后,裝入滲漉筒中。滲漉筒是一種上面敞口,下有滲出口的筒狀裝置。酒自上流入,緩緩滲過藥粉,從下端滲出口流出。該法因酒液的流動,可造成良好的濃度差,有利于擴散的進行,所以浸出的效果優(yōu)于浸漬法,成分提取也較完全。但是,遇酒即易軟化結(jié)團的藥物,會阻塞溶媒所通過的縫隙,則不宜采用該法,但大多數(shù)藥材可采用。
使用滲漉法時應注意:藥材切制加工不可過細;裝藥粉時,填裝壓力應均勻,不能過緊或過松;滲漉筒中藥粉以裝至容積的2/3為宜,不可裝滿;注入酒液前,要先打開滲出口的閥栓,以排出氣體;還要掌握適當?shù)臐B漉速度。一般漉液達到所需量的3/4時,便可停止?jié)B漉,取藥渣進行壓榨,然后將壓榨液與滲漉液合并靜置,濾取上清液即得。
目前有些人認為,浸漬法、滲漉法都存在藥渣吸液問題,若用壓榨法索取效果較差。滲漉法的藥渣吸液與浸漬法基本相同,但藥物有效成分,在藥渣中的停留量隨著滲漉操作條件和時間(速度)的不同而不同。由于滲漉時間長,帶來乙醇和芳香味的散失,對藥酒質(zhì)量有影響,所以主張用浸漬——滲漉——洗滌——甩干的方法制備藥酒,可以減少有效成分的損失,穩(wěn)定藥酒的質(zhì)量(注4)(注5)。具體方法是:取藥材粗末,用較高含醇量的白酒(比成品規(guī)定含醇量高10%左右,用量為處方用藥量的50~60%)浸泡約2~3周,浸液另器保存。藥渣用與成品規(guī)定含醇量相同的白酒或糖酒液滲漉(用量為處方用酒量40~50%),漉液與前液合并。藥渣以一定量的蒸餾水洗滌,洗液與前液合并。藥渣置離心機內(nèi)甩干,甩下來的藥液與前液合并,過濾。濾液靜置、澄清得成品。
加藥釀制法 是古代常用方法,近代較少應用。這種方法以米、曲加藥,直接發(fā)酵成酒。根據(jù)處方備好適量的糯米或黃粘米、曲和藥材,米以水浸泡,令吸水膨脹,然后再蒸煮成干粥狀,再冷卻至30℃或略高一些,然后再加入事先已加工好的藥材,曲米,拌均后置缸內(nèi)糖化發(fā)酵。發(fā)酵過程中,必須保持適當溫度,如溫度升高攪拌,使溫度降下來,并可排出二氧化碳,供給酵母氧氣,促進發(fā)酵。約7~14天,發(fā)酵即可完成,然后經(jīng)壓榨,過濾取澄清酒液,酒液盛入存貯容器后,應隔水加熱至75℃——80℃,以殺滅酵母及雜菌,保證質(zhì)量和便于貯存。
古人采用此法時,有的先用水煎藥取液,候冷漬曲,待發(fā)后再加入蒸好的飯發(fā)酵成酒。
加藥釀制法,可制備低度藥酒,在其制法、使用效果等方面有研究的價值。
無論用那種方法制備藥酒,其容器必須確保其不與藥材和酒起化學反應,一般以陶瓷、玻璃等制品為宜,不宜使用含鉛較多的錫合金器具,以免過多的鉛溶進酒中危害健康。容器應有蓋,既可防止酒的揮發(fā),又可保持酒的清潔。
藥酒在制備過程中,還可根據(jù)各品種的不同特點,加一定量的矯味著色劑,以方便患者服用,緩和藥性,提高制劑質(zhì)量。目前使用主要是食用糖(包括紅糖、白糖、冰糖)和蜂蜜。湖北蘄春地區(qū)用真菌竹黃(別名:竹花、竹三七)作藥酒天然著色劑,色澤鮮艷而無任何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是一種發(fā)展方向。
(四)澄清 藥酒是藥材經(jīng)白酒浸漬,滲漉或回流所得的含醇液體,藥材被白酒浸取時,不但藥材本身的細微碎屑及一些沾附于藥材表面的泥屑雜質(zhì)會混入浸出酒液內(nèi),而且藥材細胞破裂后,粘液質(zhì)、樹膠、淀粉、蛋白質(zhì)等一些大分子物質(zhì)也混入浸出酒液內(nèi),使成混懸液。其中一部分粒子,經(jīng)一定時間便沉淀于容器底部。所以藥酒在作為成品裝灌之前,都必須作澄清過濾處理,去除懸浮和沉淀物。過去藥酒澄清是將酒和藥材密封于大缸中,靜置一兩個月,使其自然沉淀,然后取其上面的清液過濾后灌瓶出售?,F(xiàn)在有的單位使用蛋白質(zhì)沉淀法,采用新鮮蛋清為沉淀劑,利用蛋白質(zhì)與鞣質(zhì)在酒中充分反應,形成鞣酸蛋白沉淀的原理,除去沉淀(注6)。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藥酒澄明度較高,成品穩(wěn)定性好,味醇厚而爽。但是,影響藥酒中蛋白澄清效果的因素較多,所以操作要求十分嚴格,特別是蛋白用量一定要根據(jù)先小量預試,確定后再批量進行。對一些有效成份可以與蛋白質(zhì)反應產(chǎn)生沉淀的藥酒則不宜采用此法。
隨著健康事業(yè)的發(fā)展,對藥酒生產(chǎn)的衛(wèi)生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整個藥酒生產(chǎn)過程中的滅菌工藝也日益受到重視。常用的方法有①原藥材滅菌:先用“紅外快速測水儀”測得原料粗粉的含水量,再根據(jù)含水量分別加入高濃度的白酒,使其濃度達到75%,達到滅菌目的。然后再按藥酒工藝進行生產(chǎn)。②紅外線滅菌法:將成品藥酒置于裝有紅外燈的滅菌裝置中,按要求溫度保持一定時間進行滅菌。③迥流滅菌:將灌裝前的酒置于迥流裝置中,按要求的時間(15~30分鐘)和溫度(80℃一85℃)迥流滅菌。④保溫滅菌:將成品藥酒放入滅菌鍋內(nèi),加熱并保溫滅菌。⑤除菌板過濾滅菌法:將灌裝前藥酒,應用除菌板,進行過濾滅菌。
其它還有一些方法,如藥酒中加入苯甲酸及尼泊金乙酪等抑菌劑。經(jīng)試驗,無滅菌效果,并且藥酒變味,故不宜采用。
有單位將各種滅菌方法作了實驗比較,表明紅外線滅菌和保溫滅菌法滅菌,效果較好,但是否影響藥酒的療效應進一步探討。原料藥滅菌如果能避免各種工藝流程中的再污染問題,是能達到衛(wèi)生標準的,此法可避免加溫等因素引起的問題。除菌過濾板應用于藥酒滅菌生產(chǎn)的酒劑批批都達到衛(wèi)生標準,雜菌、霉菌總數(shù)一般能控制在10~30個/毫升之間,不僅除菌徹底,而且色、香、味都沒有改變,同時也提高了藥酒的澄清度。此方法設(shè)備簡單、效果穩(wěn)定、方法簡單,不影響療效,是藥酒除菌中一個較可靠的方法(注7)。
為了保證藥酒質(zhì)量,除了作色澤和澄清度的檢查外,1985年《中國藥典》規(guī)定用氣相層析法測定多種藥酒制劑的含醇量,并對若干藥酒作了制法和鑒別上的規(guī)定,在生產(chǎn)操作過程中各個藥廠為了保證質(zhì)量,還采用了各種方法對藥酒中的藥物含量作了具體的研究測定,如寧波市中藥廠用薄層層析法對人參百歲酒中的紅參作含量測定,專一性強,而且不受其它多種成分干擾。有些單位對含糖藥酒用無水乙醇除糖法,對藥酒總固體量的測定,進行了探索,這對控制含糖藥酒的質(zhì)量也有一定的意義(注8)。用氣相色譜法檢查藥酒中的有毒醇類雜質(zhì)(特別是甲醇,對人的眼睛極為有害),其方法較為簡便、靈敏、正確,已為廣泛采用。
添加客服微信
為您精準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