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保健品市場混亂,常常出現(xiàn)魚目混珠的現(xiàn)象,在保健品銷售市場上,特別是老年人保健品市場上,一些非專業(yè)的保健品機構或生產廠家,打著各類健康知識講座、培訓班等旗號,以贈品為誘惑,吸引一些老年消費者到現(xiàn)場聽課,大肆吹噓其產品功效和療效,引誘聽課的老年人購買其產品。
據全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一項全國性調查表明,目前我國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城市高達80%,農村為65%。對于渴望健康的老人來講,免費講座和義診就必然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而從吳淑英和王玨受騙的主要原因來看,很明顯是由于她們根本無從獲知是否有中國老年保健協(xié)會這個組織和“中國免疫調節(jié)與抗衰老宣傳教育工程”是個騙子工程等信息。
現(xiàn)在的老年人大多出生于解放前,有些人受教育程度較低,城市老人中擁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不多;而農村老人中,多數(shù)為小學水平或文盲,知識匱乏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認知能力。容易被專家、教授等稱呼所騙,被“高科技”的偽裝迷惑。如王一軍的父親就是受了其“高科技”三個字的誘惑上當?shù)摹?/div>
老年人對保健品的功效缺乏認識。其實目前國內的保健品主要有兩大類:營養(yǎng)型保健品和輔助治療型(也稱功能型)保健品。營養(yǎng)型保健品主要是提供人體必需的一些營養(yǎng)成分和部分微量元素,如蛋白質、多鏈不飽和脂肪酸、鈣及維生素一族。功能型保健品主要是針對心腦血管和糖尿病等具體疾病具有輔助調理作用的一類產品。
還有一個影響因素則是中國人的保健意識在整體上遠遠落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研究表明,發(fā)達國家多從學校教育就開始認識養(yǎng)生保健對健康的重要性,現(xiàn)在很多發(fā)達國家30—40歲的青年人就已經開始注重心腦血管保健方面的投資了,而中國大部分人在50歲以后發(fā)現(xiàn)身體出現(xiàn)癥狀或通過體檢血液指標異常才開始保健。甚至有些人即使發(fā)現(xiàn)身體的某些指標異常,也自認為年輕,不把健康當回事。
據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日前發(fā)布《2013年中國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調查報告顯示,老年人在參團旅游中更容易遇到權益受損的情況;老年消費者選購保健品時過于迷信其功效,從而降低了對產品成分規(guī)格和質量的防范意識。
另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老年消費市場潛力巨大,老年消費需求向高層次、高質量、個性化、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互聯(lián)網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網絡對老年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已經產生深遠影響,截至目前,互聯(lián)網躋身成為老年消費者獲取消費信息的第三大渠道,影響著老年消費者的消費觀念。
目前老年人對保健品有較高的需求,在保健品的購買渠道上,“保健品專賣店/廠家直營店/廠家經銷商”“大型的藥店/藥房”是老年人首選的兩個渠道,分別占到38.0%和34.9%。對于“銷售人員上門/電話推銷”“電視購物”的接受程度較低,而“網絡購物”的方式正逐漸被老年消費者接受。
對于多數(shù)老年人來說,很大一個消費陷阱無疑來自保健品這一市場,不少老年人都因為過于關注保健品功效,迷信保健品對疾病的治療效果,最終被保健品機構或生產廠家“忽悠”,從而上當受騙。據悉,多數(shù)老年消費者在購買保健品時關注“保健品的功效作用”,遠遠高于關注“保健品成分”,而在選擇服用保健品的原因方面,超過四成的老年消費者認為保健品“能夠調理身體”“提高身體抵抗力或者免疫力,預防疾病”,而對于保健品“畢竟其不是藥品,對于疾病沒有治療的效果”的認知意識不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