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紹興柯橋區(qū)平水鎮(zhèn)的茶園里,一群穿民國服裝的老人正在拍微電影《平水珠茶傳統技術》。有趣的是,這部電影是由4個八旬老人發(fā)起的,現在參演的有20多位老人,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
保健品招商網了解到,鏡頭里,采摘茶葉的母女倆用紹興方言念著對白,一個說今年茶葉長得好,一個附和著作答。扮演母親的是53歲的宋家店村村民馬銀娣,平生第一次演戲。她穿著大襟衣衫、梳著牛烏頭,一副民國時期的農婦裝扮。
演員隊伍里,有戴著氈帽的“水客先生”(相當于采購員)、打著算盤的“賬房先生”、挑著茶葉擔的挑夫……許多前來圍觀的村民連稱,影片拍得很有老紹興的地方特色。
產生拍電影想法的,是宋家店村81歲老人宋漢校。他說,“平水日鑄茶”自宋以來是貢品,有“兩浙之品,日鑄第一”之譽,清代時就遠銷30多個國家。據說,珠茶是由日鑄茶演變而來,現在珠茶的制作已擺脫傳統的手工技藝,采用現代化的機械制作。其手工制茶技藝已被柯橋區(q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他擔心制作珠茶的傳統技藝失傳,就想到用電影的形式讓這門老技藝傳承下去。
宋漢校文化程度并不高,連小學也沒畢業(yè)。不過,他喜歡讀書,靠平時一點點積累,也算是遠近聞名有學問的人,還寫過兩萬多字的《宋家店村人文地貌集》一書。
為拍攝這部微電影,他花了半年時間編寫劇本,取名《平水制茶傳統技術》。劇本分4個篇章,內容分別為采茶;殺青、辨茶;轉二鍋、炒干茶、“水客”上門收毛茶等。
宋漢校的想法,得到了宋孔才、宋百義、丁柏梁3位八旬老人的大力支持。宋孔才從小與茶葉打交道,還是手工制作平水珠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所以,大家都推舉他擔任這部微電影的導演。宋百義、丁柏梁則分別扮演賬房先生和挑夫。
隨后,他們又東奔西走挑選演員,還從柯橋區(qū)文化館、安昌古鎮(zhèn)借來烏氈帽、大襟衫、藍綢衫、西瓜帽等服裝道具,參演的老人們也自告奮勇從家里拿來了珠茶、算盤、銀元、制茶設備等道具,有的還騰出家中場地作為拍攝地。老人們的熱情,得到了柯橋區(qū)非遺辦、平水鎮(zhèn)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微電影的拍攝、制作等技術活以及拍攝費用,現在都由政府部門承擔。